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 园区动态

园区动态

免费互动平台:园区从业者e言堂,供需资源一手掌控

打造开发区 寻求甘肃新增长极 发布时间:2016年9年22日


“十二五”时期,甘肃抓住机遇,深入实施“3341”项目工程,招商引资拉动开发区建设明显加速。2015年,全省35个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42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2.7%,完成销售收入6026亿元,“十二五”时期年均分别增长16.96%、17.82%。开发区产业承载能力和集聚水平不断提高,发展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开发区是产业集聚集约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支撑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平台,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基地。”甘肃省商务厅负责人介绍。依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日前,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甘肃省“十三五”开发区发展规划》。《规划》认为,开发区建设发挥着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引领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推进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等重要作用。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甘肃省商务厅负责人表示,甘肃开发区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以创新驱动作为开发区转型升级的动力保证,以平台搭建为载体,形成开发区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推进开发区从产业服务平台向创新创业发展平台转变;坚持绿色永续、融合共享。鼓励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以共享发展为导向,建立产业城市融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推动开发区由单一产业功能区向城市综合功能融合区转型;坚持协调联动、分类施策。指导各开发区立足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培育既各具特色,又以技术、品牌、质量等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深化改革、体制先行。激发开发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为全省开发区新一轮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省开发区总体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份额显著提高。培育和壮大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产业体系完备、协作配套紧密、经济外向程度高、规模大实力强的区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力争新升级和获批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达到60个以上。现有35个省级以上开发区生产总值达到31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销售收入达到12100亿元,年均增长15%;工业增加值达到2100亿元,年均增长16.5%;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95亿元,年均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3500亿元,年均增长20%。
  到2020年,甘肃省开发区产业集聚集约态势明显,力争建成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开发区20个。全省开发区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创新投入不断加大,研发经费达到95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3%;技术贸易和技术服务收入达到310亿元,年均增长15%;发展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平台100家。开发区单位生产总值资源消耗水平、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并达到全省指标要求,全省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和国家级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申报和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
  集聚集群效益显现
  甘肃省商务厅负责人回顾了甘肃在“十二五”时期开发区建设情况。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围绕创新、绿色、集聚发展理念,甘肃省着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综合环境提升优化、绿色可持续发展、产城融合和区域协同发展的步伐,全省开发区发展基础稳步夯实,经济体量和规模不断壮大,对全省经济的支撑贡献和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15年,全省35个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42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2.7%。
  集聚集群效益显现。甘肃省逐渐形成以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先进装备制造、陇西经济开发区现代中药材产业、酒泉经济技术开发区新能源及装备制造、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等为代表的特色鲜明、体系完备的区域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15年,全省开发区主导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87.2%,销售收入超过100亿的开发区达到12个,其中超过1000亿元的2个。
  质量效益快速提升。围绕主导产业配套和“三废”利用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甘肃省加快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和国家级低碳试点工业园区示范建设,全省开发区综合效益和质量进一步稳定提升。2015年,全省开发区完成工业增加值977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2%;实现财政收入111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7.6%。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85.9%,较2010年提高16.2%;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3.26吨标准煤/万元,较2010年下降13.5%。
  承载能力切实增强。2015年,全省开发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95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2%。截至“十二五”末,全省开发区完成基础设施配套面积占已征用土地面积的87.2%,开发区水、电、路、污水垃圾处理等生产基础设施和生产性服务业、生活商贸配套设施日臻完善,与所在城区融合发展趋势明显。开发区新建“一站式”服务大厅总数达到15个,32个开发区实行项目落地“全程代办制”。国家级开发区设有独立的财政、税务、土地等职能机构,在省级开发区内派驻专职人员开展服务工作的地方政府职能部门达到176家。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甘肃省将搭建科技创业平台、服务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作为提升发展水平、促进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持续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技术合作交流,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政府引导、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参与的科技创新体系。
  机遇叠加挑战并存
  甘肃市场信息分析人士指出,“十二五”时期全省开发区发展规模进一步壮大,在从粗放到集约、从无序竞争到有序发展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制约开发区发展的难题需要破解。
  一是体制机制不畅。由于开发区自身法律地位不明确,致使开发区在行政、经济、财政等方面的管理职能和权限未能完全明确和理顺。开发区财政不独立,人员编制不到位,不利于建立“一站式”服务体系和激发开发区建设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虽然国家和省上大力简政放权,但受部门条块管理制约,各部门对同一事项的审批权限下放程度不一,造成开发区在实际运作项目时各项手续依旧繁琐。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开发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各开发区道路、水电等配套设施日趋完善,但甘肃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整体仍停留在“三通一平”基础上,环保、信息、商务、物流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仍然较低,开发区基础设施投入资金有限,公共服务能力不足,极大限制了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三是产业结构不优。甘肃大部分开发区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大,高新技术企业比重低,产业链条不够长,产业集中度相对较低,规模效应尚不突出,缺少具有较高附加值、较高技术含量和较高市场占有率、能够带动整个产品结构升级的新品、名品、精品,开发区创新发展的能力和经济效益有待提高。
  从发展机遇来看,一是“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战略实施为开发区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能源资源优势和政策叠加优势,都将成为甘肃开发区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有利条件。全省开发区可以通过建设面向中西亚、中东欧国家出口加工基地,更加深入地参与沿线省区及国际分工与合作,提升发展水平。二是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变革为开发区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随着国际国内产业布局和结构深度调整,中东部地区部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趋势更加明显,甘肃土地能源富集、人力资源充沛和开发区基础设施完备的优势凸显,将为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提供有力支撑,全省开发区将在参与国内外产业分工协作中实现新发展。三是创新驱动为开发区升级转型提供了良好机遇。随着“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的深入推进,国家批复甘肃兰白科技创新改革实验区,鼓励以创新驱动替代要素驱动。甘肃开发区可充分发挥产业、技术、人才集聚优势,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步伐。
  从挑战来看,一是经济发展新常态迫使开发区发展模式发生转变。随着国际产业分工调整不断深化和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甘肃开发区面临着传统要素驱动模式难以为继、特色优势产业增长缓慢和新兴产业发展要素缺乏的困局,开发区经济提质增效压力巨大。二是区域间竞争愈加激烈。西部地区大部分开发区区位、资源等要素雷同,随着周边省区开发区的快速发展,甘肃开发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等方面将面临严峻挑战,必须在体制机制、招商引资、要素整合方面进一步加强创新。
  综合判断,甘肃省开发区“十三五”时期机遇叠加、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各开发区要准确判断、理性应对,以机遇意识对接国家战略,以创新意识加速动力转换,以开放意识促进融合发展,以危机意识应对风险挑战,推动开发区工作在转型发展新阶段打开新局面、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
  产业集群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以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效应强的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为抓手,积极引进与开发区现有产业相关联及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加快产业集聚,重点建设石油化工及合成材料产业集群、新型化工材料产业集群、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冶金新材料产业集群、稀土功能材料和电池材料产业集群、煤炭高效清洁利用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绿色生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等八大产业集群。”甘肃省商务厅外资处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时期,围绕全省重点打造的六大产业基地和八大产业链,按照“企业集中、资源集约、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以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为重点,着力推动开发区传统优势产业品牌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努力使全省开发区产业集群的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甘肃省充分发挥全省开发区区位、资源、产业和人文优势,提升“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和新亚欧大陆桥国际经济走廊节点城市支撑能力,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展外向型经济。立足开发区产品资源和加工能力优势,依托保税物流中心、国际空港、国际陆港物流和信息优势,共同创建出口加工区等新业态、新模式,形成竞争新优势。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提升全省开发区对外开放水平和承载能力,不断完善法制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中高端产业加速流入。鼓励创新驱动型、转型升级型开发区承接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特色产业型开发区依托地区资源优势,吸引龙头企业、产业和智力资本在开发区集聚,发展能源矿产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高技术高附加值低碳绿色高载能产业、特色优势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等。
  建立合作共建机制。鼓励和支持全省开发区在开展产业和项目对接基础上,依托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将中东部地区开发区在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方面的优势和甘肃开发区在土地、能源、人力等方面的优势有机结合,合作共建开发区、“飞地产业园”或开发区中的“园中园”,推动大规模、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和分工协作,加快提升产业分工地位和经济发展位势,建设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区域开放合作平台。
  甘肃开发区企业研发能力不断提高。2015年,甘肃省开发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8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70家,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5亿元,新申请专利2620项,实现技术贸易和技术服务收入156亿元。“十二五”期间,甘肃35个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逐渐形成了以新材料新能源及装备制造和中药材、制种育种、农产品为特色的产业集聚园区。
  来源:国际商报

©2016-2021 品牌园区网版权所有 | 京ICP备16038284号 | 法律声明 |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