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园区百科> 园区历史

园区历史

免费互动平台:园区从业者e言堂,供需资源一手掌控

  • 从1980年开始,中国先后兴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1984年9—12月,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宁波、广州、湛江、天津、连云港、南通等10个经济技术开发区相继获国务院批准建立;

  • 到80年代末,又有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闵行、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漕河经济技术开发区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成立,总数达到14个。 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依靠国家的优惠政策,成功地吸引了外商投资,促成了第一批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企业的创办与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四窗口"——技术窗口、管理窗口、知识窗口和对外政策窗口的基础上,确立了 "三为主"——"发展工业为主,以利用外资为主,以出口创汇为主"的发展方针。

  • 这一时期开发区规模不大、形式较为单一,开发区企业的技术含量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转让或技术转移很少发生,产业结构以服装、食品、饮料等轻工业居多,企业相互间的合作很少发生。开发区大多是"孤岛型",远离母城,呈相对封闭的动作状态。

  •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战略的推进,特别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坚定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后,开发区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开发区的层次由国家迅速扩展到省、市、县及部分乡镇,开发区的地域也由沿海推进到沿边、沿江乃至内陆省会城市,形成遍及全国的开发区建设热潮。

  • 国家对开发区的态度是一边发展一边整顿,整顿的重点是开发区盲目占用土地。1993—1994年宏观调控下,市县级的开发区数量大大压缩,国家级、省级的各类开发区快速成长。到1996年为止,我国共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开发区11个,海关总署审批的保税区13个。总计国家级开发区有百余个,省级开发区四百多个。

  • 开发区的产业结构也从比较单一的轻加工业,转变为多元产业,汽车、电子、计算机信息设备、化学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成为国家级开发区的占主导性地位的产业。引进项目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直接推动了我国工业现代化的进程。

1999年,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批准了中西部地区省会、首府城市设立开发区。

2000年2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合肥、西安、郑州、成都、长沙、昆明、贵阳7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同年4月,南昌、石河子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获准建立;7月又批准呼和浩特、西宁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1年批准建立南宁、太原、银川、拉萨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享受国家级开发区政策的工业园区扩大到苏州工业园、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厦门海沧投资区、宁波大榭经济开发区和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5个园区。

2003年国务院批准出口加工区总数达到38个,全国共有国家级开发区194个,包括经济特区5个,经济技术开发区54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4个、出口加工区38个、保税区15个、边境经济合作区14个、旅游度假区11个以及台商投资区4个。

©2016-2021 品牌园区网版权所有 | 京ICP备16038284号 | 法律声明 |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