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网报道

本网报道

免费互动平台:园区从业者e言堂,供需资源一手掌控

中关村一区多园 品牌引领未来 发布时间:2017年6月19日


随着区域间交流合作的不断加强,区域间合作的模式也在不断拓展深化,其中共建园区作为一种重要的模式受到国内各地区高度重视,已成为跨区域地方政府开展区域合作的重要抓手。到目前为止,北京、上海、浙江、江苏、河北、天津、安徽等地参与合作共建的园区近300个,涉及政府部门、各类园区、企业、机构等超500家。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中关村”)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近年来也开展了大量的跨区域合作,但与外地政府间共建产业园区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对于跨区域合作共建园区,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设计合理的开发模式和建立有助于双方实现共赢格局的利益分配机制,这也是双方合作最重要的前置条件。通过对此问题进行全方位研究,探索出中关村异地共建园区以创新引领未来的品牌演绎。
  跨区域合作共建园区的理论基础
  共建园区作为跨区域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抓手,更有利于集合双方优势,降低合作成本,提高合作效率。目前,在区域经济合作领域,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理论。
  区域分工理论。从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开始,经过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到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再到供给可能性理论、协议性分工理论等,其基本点都在于强调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由于受到区位、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在区域之间需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区域间的分工会越来越明显,这就为跨区域间合作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和可能的领域与空间,因此经济区际间的合作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经济要素流动和扩散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各种要素的数量是有限的,对于经济的长远发展来说,不能仅依靠区域内的要素,而要从更大的空间范围内为经济发展寻找自然资源、资金、人力、市场等资源。这就要求区域间进行合作,既包括一国范围内行政区域间的合作也包括国际范围内区域间的合作。
  梯度转移理论。该理论建立在产品周期理论基础之上,其主要观点是:一个区域经济兴衰取决于产业结构,进而取决于主导部门的先进程度。与产品的周期相对应,可以把经济部门分为3类:一是产品处于创新到成长阶段的兴旺部门;二是产品处于成长到成熟的停滞部门;三是产品处于成熟到衰退的衰退部门。高梯度地区是主导部门即兴旺部门的区域,相反则是低梯度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创新活动大都发生在高梯度地区,依据产品周期循环的顺序由较高梯度的地区向较低梯度的地区转移。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由于各种原因形成了经济技术发展的不平衡,从而形成了经济技术梯度,为产业空间转移提供了可能性。因此,可在有条件的高梯度地区引进先进技术,然后随着经济发展向较低一级梯度的地区转移推进,逐步缩小区域间的经济差距,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部分区域合作案例
  2013年9月8日,贵阳市人民政府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举行了“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揭牌仪式,拉开了建设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序幕。如今,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是两个“国家级示范”的科技创新与大数据的强强携手,是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双生态系统”的完美结合,是推进贵阳经济转型升级,打造全球最有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和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战略目标,实现贵阳既“赶”又“转”双重任务,在全省乃至西南片区经济迅速发展,发挥“火车头”“发动机”带头做辐射周边经济发展的必然举措。
  2016年11月22日,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在天津滨海新区正式揭牌。津冀地区科技园区合作,充分发挥中关村科技园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对于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意义重大。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科技园区合作也在不断深化,但目前尚处于结合程度低、关联互动少、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不统一的初期阶段。下一步要以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为突破口,探索实施“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提升科技园区合作的紧密程度,促进创新资源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作为京津冀地区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的示范项目,在共建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突出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按照“两个主体、三个共享、多个延伸”的方式加以推进。
  区域产业分工是在充分利用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行专业化生产,通过产业互补发展、提升产业竞争优势来获得整体利益,分享产业结构优化带来的长期收益。中关村与异地合作共建园区,充分考虑了自身品牌优势及战略需求,利用异地特色资源与相对充足的发展空间,引导企业在共建园区建立包括中试、生产等环节在内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同时将企业的总部、研发、管理、营销等环节留在中关村。这对中关村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企业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实现扩张、避免中关村部分产业迁出后出现产业空心化与税收的过度流失、促进共建方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社会化大分工的角度,还是从区域间经济要素流动和分散的角度,整体经济发展阶段的转移理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区域间的合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自中关村成立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形势和挑战。中关村企业逐步发展壮大,不断规模化扩张,需要更大的发展空间,而面对首都土地、人力等各种生产要素成本不断高企的局面,企业需要在全国乃至更大区域内配置资源、实现做强做大。基于此,加强跨区域合作不仅是新时期国家赋予中关村示范区创新辐射带动的历史使命,更是示范区创新发展、示范区企业做强做大的现实要求。通过中关村到国内其他地区设立“园中园”或“区中园”,或设立新的共建产业园区,可形成跨区域合作的大规模效益,进一步提升中关村在全国范围内的辐射效应。
  来源:品牌园区网

©2016-2021 品牌园区网版权所有 | 京ICP备16038284号 | 法律声明 | 新闻投稿